1. 中国和外国对危废品的定义有所不同
中国工业制造产业链低端,中高端产业较少,危废产品加工浅,污染性较高;国外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日欧危废主要是石化产业
2. 中国危废处理方式
中国危废处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:(1) 资源化回收;(2) 无害化处理
资源化回收是收取资源加工费,出售有价值的资源(金属、材料等);无害化处理主要是焚烧、填埋、水泥窑处置等(处理费大概在2000-6000元人民币/吨不等)
中国危废名录规定有46大类和479种类型产品
产生量较大的工业危废,占所有危废的70%以上,其次也包括医疗废物等
3. 行业监管力度变强,环保标准变高,引导危废处理未来良好发展基本面
从国内外来看,危废处理对环保政策高度敏感
但中国危废行业起步较晚、监管重视不足,小散劣产能将逐渐被淘汰形成强者恒强的态势
医疗机构经营产生的医疗废弃物(医废)市重点,受到疫情影响,未来中国决定在医疗卫生领域下大力投资基建,尤其在医废领域做到“宁可备而不用,不能用而不备”。这将继续促进医废处置领域未来的发展
4. 行业特点
危废处理难度大,与传统市政、垃圾处理等不同,一般得到危废处理资质很难,而且时间很长
危废商业模式是“先付款,后处理”,而并非倚赖政府付款,因此经营性现金流相对好
中国危废处理能力供不应求,需要有资质的企业增加产能
然而整体产能利用率不高,因为危废有地域性差别。有的地方运不过来,或者运过来不经济;有的地方缺乏合资质的企业
市场集中度较低
5. 行业壁垒
运营管理壁垒:锅炉、填埋、处理技法和科技,基本需要进口的系统;国内制造业仍然达不到技术要求。尤其是管理人员素质上不去。
技术壁垒:现今的入炉危废品的配比,处理方式是否造成再污染,还有各类高温除菌系统,均是科技含量较高的环节
属地审批壁垒:中国产废地和处理危废资质较多的厂家,往往不在一个地理位置,因此需要很多的跨境运输,造成成本。
资金壁垒: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模式的生意
时间壁垒(一般而言,危废处理项目从审批到达产,需要3-7年)